歐洲2035年前需投入逾1.8兆歐元在能源基建
(經濟部國際貿易署 2025.09.04)
為填補全球基礎建設的缺口,至2035年,全球每年需投入GDP 3.5%地資金,約10.5兆歐元,其中約7兆歐元將用於發展中市場,而歐洲則必須加大投資基礎建設,以達成氣候與數位轉型目標。根據安聯貿易(Allianz Trade)最新發布的《3.5%至2035年:彌合全球基礎建設缺口》(3.5% to 2035, Bridging the Global Infrastructure Gap)報告,歐洲的脫碳轉型之路每年需投資約1,000億至1,370億歐元,進行電網現代化、提升儲能效率,及強化跨國電網。
歐洲在2035年前需投入超過1.8兆歐元在能源基礎建設,其中70%資金用於電網與儲能系統。其中,德國將成為歐洲能源的關鍵樞紐,預計在電池儲能領域的投資超過680億歐元。義大利則預計需投資175億歐元在儲能設施,63億歐元於跨境電力互聯。在非能源基礎建設方面,德國、法國、英國、西班牙與義大利合計至少需投資5,000億歐元。其中義大利的基礎建設需求,包括道路、鐵路、港口、電信與水資源網絡,至2035年將超過900億歐元。
繁複的官僚程序、許可程序延宕及地方行政效率低落,是義大利基礎建設發展的主要障礙。近年來義大利多次修正其《國家復甦暨韌性計畫》(PNRR),並與歐盟展開進一步簡化法規的討論。這些改善對於確保能如期獲得歐盟撥款至關重要,否則義大利可能在2026年8月前損失高達540億歐元的可用資金。
截至2024年,由私人資本支持的基礎建設資產總值已達1.35兆歐元,並集中於潔淨能源、數據中心與永續交通等領域,年報酬率預估可達8%至10%,使得基礎建設成為機構投資人高度重視的資產類型。未來成敗將取決於公共與私人資本之間能否建立起良性的合作循環;政府須扮演催化角色,設立明確目標、提供保障及降低風險;而民間部門則將貢獻資金,並提供技術與管理的專業能力。